第26章 一批新进的中式装备-《麻醉医生在路上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怎么?”宋北望好像还未消气。

    “我想起今天早上我和师弟去领药时,看到耗材库那里有一批新进的中式装备……”徐慎还是笑嘻嘻的,“要不我们拿来使使?”

    “你想搞什么新花样?”宋北望一阵好奇。

    “宋老师,我很快回来。”徐慎踢开手术室的电动门,身影匆匆。

    皮凯凯也想跟着去,和宋北望呆在一个房间,从内心深处讲实在是有一种说不上来的膈应。

    就像宋北望刚才表演的普通喉镜气管插管,多少让人感到生理不适。

    不过,看着徐慎离开的背影,宋北望内心却满是期待。

    虽然身为医学博士,但宋北望的临床经验其实非常之少。

    也许会有人好奇,都是博士了,为什么宋北望的临床就是看起来如此……僵硬?

    因为在通常情况下,医学生的初期成长,总是伴着以下几条截然不同的演化路线。

    第一,寻常型医学生。

    一朝考入医学院校的他们,在校成绩不好不孬,经历了坎坎坷坷的5年本科之后拿到毕业证,再考入某所规培医院,3年规培之后再拿到规培结业证书。

    如此“5+3”下来,拥有本科学历加规培证的医学生,能进好一点的县级医疗单位已是足够幸运,时运不济的甚至会到镇、乡级别的医疗单位。

    然后他们便进入了熬资历的阶段,或者某天开窍了去读上一个在职硕士研究生,发个一两篇文章,就此提升一下学历。

    最后靠着年复一年的工作,熬上了年资和职称,大概也能做到某个医院某个科室的一、二把手?

    当中也有奋起不平者,脱下白大褂投入各行各业,如医药公司、医疗器械等,然后发现,好像赚得更多了?

    更有甚者,直奔私立医院。

    反正都是治病赚钱,这也算得上某种公私分明。

    第二,努力型医学生。

    怀揣梦想,他们走进了医学的神圣殿堂,不论是校园还是在医院,他们感觉到处都是金色的光芒。

    当然,这样的描述存在一定的夸张。
    第(2/3)页